全国先进工作者“羊博士”刘武军:“为国家解决畜牧业‘卡脖子’问题 我很自豪”

来源:丝路同心圆

编者按:统一战线具有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独特优势,是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智囊团”“人才库”。为充分展现我区广大统战成员的独特风采和精神面貌,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丝路同心圆”微信公众号推出“代表人士”栏目,深入采访报道我区统战成员的先进事迹,展现新时代统一战线的新担当、新作为、新风采。

近期,我们将陆续发布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称号的新疆统战成员先进事迹,敬请关注!

刘武军 民盟盟员、 新疆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教授

“为国家解决畜牧业‘卡脖子’问题,我很自豪。”今年是自治区政协委员、民盟盟员、新疆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系主任刘武军扎根边疆的第三十八年。

三十八年来,她立足新疆特色资源,致力于绵山羊遗传育种研究,出版专著5部,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1项,制定标准20项,发表SCI论文46篇,成果推广覆盖全疆10个地州40个县(市),产值近百亿元。

4月28日,刘武军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全国先进工作者的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

科技报国 解难题

如果说兔子是成都人的钟爱,烤鸭受北京人的青睐,那么新疆人最具特色的美食符号当属‌烤全羊‌。

什么羊最好吃?为什么好吃?这就是刘武军的工作。

从吐鲁番盆地到帕米尔高原,新疆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极为丰富的生物。刘武军介绍,新疆拥有14种地方品种羊,多浪羊抗旱、阿勒泰大尾羊耐寒、皮山红羊多胎,疆南山羊出绒......

刘武军要做的,就是把各地优质羊筛选出来,进行杂交育种,优化品种,增加产值,打出新疆的“羊”品牌。

畜牧发展,良种先行。畜禽种业是畜牧业发展的“芯片”,也是提高现代畜牧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2017年,当刘武军看见皮山县红羊时,眼睛笑成了一条缝。“一只羊一次最多能生4胎”,皮山红羊的多胎基因让她兴奋不已。“皮山红羊具有高繁殖率、高产奶量、高肉量、适应性强等特点,是国内外并不多见的优良地方绵羊组群。”她说。

一年的工夫,从多羔基因检测到生产性能、泌乳性能、繁殖性能检测,从自然交配到人工授精技术研究……刘武军像照顾小孩一样守着羊群,脸庞晒成了古铜色。

随着新品种的推广,越来越多的各族牧民开始受益于刘武军的育种成果。如今,绵羊产羔率提高了40%,养殖业效益也提高了约40%。

扎根基层 舒民忧

4月的阿勒泰草原还带着料峭的寒意,刘武军蹲在毡房门口给小羊羔称体重。60天的育肥实验,她把折叠床支在了接羔棚旁边,说这样“闻着羊粪味睡觉,数据才长在羊身上。”

第六十天,电子秤的数字让牧民们的眉眼笑成了弯月:平均每只羊增重4公斤,绒毛比初春时密了两指。刘武军在笔记本上写下:“第60天,羊胖了4公斤,我胖了5公斤。但有些重量,比数据更珍贵,那是与牧民们结下的深情厚谊。”

每天与羊群以及牧民的相处,让刘武军更加坚定了要为这片土地、为这些淳朴的牧民做点实事的决心。她深知,只有科技才能真正改变这里的面貌,让牧民们过上更好的日子。刘武军不仅关心羊的生长情况,更关心牧民们的生产生活。她经常深入牧区,了解牧民们的需求和困难,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

“刘教授,我的羊为啥总咳嗽?”

“刘教授,多浪羊饲料应该吃些啥......”

在她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牧民开始重视科技在畜牧业中的应用,学习新的养殖技术和管理方法。刘武军的付出得到了牧民们的认可和尊重,他们亲切地称她为“羊博士”。

传道授业 育新人

刘武军从教20载,培养博士106多名,这些博士的学位论文从不是实验室里的冰冷数据,而是扎根在帕米尔高原的《新疆地方绵羊产羔数性状特异基因的鉴定及功能分析》、走进塔克拉玛干边缘的《新疆地方绵羊产羔数性状特异基因的鉴定及功能分析》,刘武军总说:“畜牧业的学问,要从羊鼻子底下找,从牧民的皱纹里读。”

刘武军蹲在沙地上用红柳枝画示意图,身后的学生们频频点头,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上演。上午,师生们背着便携式检测设备穿梭在羊圈、牛棚,用PCR仪检测布鲁氏菌,用近红外光谱仪分析饲草营养。下午,刘武军就把上午的调研结果转化成鲜活的课堂案例。 

刘武军表示,培养“新农人”不仅是传授技术,更是要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她经常对学生们说:“我们肩负着为国家培养畜牧业人才的重任,要为畜牧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在她的悉心教导下,一批批优秀的畜牧业人才脱颖而出,成为了推动畜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他们有的扎根边疆,致力于畜牧业的科研和推广工作;有的走向管理岗位,为畜牧业的规范化、标准化发展贡献力量。

“让硕士、博士扎根基层,让农牧民握着科学的剪刀修剪牧草,让新疆的畜牧业在一代又一代的接力中,真正长成支撑乡村振兴的‘大尾巴羊’——健壮、肥美,带着土地的温度,为新疆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力量。”刘武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