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劳动模范张秀:天山跃出“海鲜传奇” 三文鱼绘就“共富之路”

来源:丝路同心圆

编者按:统一战线具有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独特优势,是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智囊团”“人才库”。为充分展现我区广大统战成员的独特风采和精神面貌,发挥先进典型的引领示范作用,“丝路同心圆”微信公众号推出“代表人士”栏目,深入采访报道我区统战成员的先进事迹,展现新时代统一战线的新担当、新作为、新风采。

近期,我们将陆续发布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称号的新疆统战成员先进事迹,敬请关注!

张秀 非公经济代表人士, 新疆天蕴有机农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2025年FHA(Food&Hotel Asia)国际烹饪挑战赛于新加坡落幕。中国烹饪联队凭借卓越的表现勇夺冠军,他们参赛作品的前菜,正是选用了来自新疆天蕴有机农业有限公司的三文鱼。

4月28日,张秀获评”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作为我国离海最远的省份,“海鲜”似乎与人们印象中干旱少雨的新疆格格不入。但随着近年来新疆水产养殖业不断发展,以冷水鱼、虾蟹等为代表的新兴业态不断出现,有效助推当地产业转型升级、乡村振兴和民族团结。天山脚下鱼肥蟹美,各民族相近相亲的美好画面不断展现,在网上爆火出圈。

扎根天山三十载,逐梦冷水鱼养殖事业

“新疆不仅是我的第二故乡,也是我实现伟大事业的地方。”18岁来到新疆,新疆天蕴有机农业有限公司(简称新疆天蕴)董事长张秀就被这里优美的自然风光、各族群众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的和谐景象深深打动,从此扎根天山30多年。

2013年,经过考察后,张秀发现伊犁州尼勒克县群山间流淌的冰雪融水,冷凉、纯净、富氧,具备得天独厚的冷水养殖优势,于是先后投资2.6亿元在尼勒克县喀拉苏乡建设三文鱼养殖基地,发展特色水产养殖、加工产业,开启了在天山脚下养殖高品质三文鱼的发展之路。

图为尼勒克县的吉林台三文鱼养殖区。受访者供图

经过11年的发展,新疆天蕴成功打造集科技研发、苗种繁育、智慧养殖、精深加工、品牌建设及延伸于一体的成熟全产业链。

张秀说:“目前养殖基地一年可繁育三文鱼苗种4000万尾,2025年预计实现三文鱼产量9000吨,产品不仅走向全国,还远销到东南亚、中东及欧洲国家,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科技创新赋能,勾勒内陆渔业绿色发展版图

近年来,新疆不断加强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和科技创新,“一水一策”,在高山冷水湖、水库、冷泉水、盐碱地和沙漠中培育出了三文鱼、南美白对虾等特色水产品,成就了一段干旱地区的“海鲜传奇”。

为实现绿色环保养殖,解决传统网箱的污染难题,新疆天蕴持续开展科研创新,获得60余项专利,并成功转化运用,特别是研发生态环保网箱养殖系统,并牵头制定了全国首个绿色生态环保网箱地方标准。

图为加工制作的三文鱼。受访者供图

“我们优化升级传统装备,不但实现环保还提升了生产效率,例如自动化投饵系统能自动精准投喂饲料,提高投饵效率,减少浪费;研发的全国首个水下清污机器人可以进行水下环境监测和废弃物清理等等,这些核心技术都是企业员工自主设计研发的。”张秀说。

在新疆多年的创业发展经历,让张秀深刻感受到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企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随着新疆不断加快交通、电力和物流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完善,水产品产销距离远、运输成本高、基础设施不足等短板得到弥补,三文鱼鱼卵、饲料购进畅通无阻,也让三文鱼最快24小时就能从水面直达消费者的餐桌,助力新疆优质水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天地,渔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产业联农带农,打造民族团结共富新纽带

新疆拥有4600余万亩宜渔水域,渔业发展条件优越。近年来,新疆不断加大产业扶持力度,通过政策引导、技术推广、项目支持等方式,推动渔业高质量发展。渔业的快速发展为当地各族农牧民提供了增收渠道和就业机会,助推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据张秀介绍,公司提出三文鱼产业联农带农发展模式,通过种苗繁育、养殖、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环节的紧密协作与创新发展,将产业发展与各族农牧民利益深度融合,为农业产业发展与农牧民增收致富探索出一条可持续发展道路。

捕捞船正在养殖区作业。受访者供图

截至目前,公司全产业链吸纳了800余名员工,其中60%以上是成功转型为现代“新渔民”的当地各族农牧民。

曾经的牧民吾斯白进入公司后,通过多次技术培训,学会了开船、开吊机,摇身一变成为新“渔民”,如今一年收入近10万元,还因优秀的工作表现分到了公司提供的员工住宅,将家里人都接到了县城居住。

如今,在新疆天蕴的辐射带动下,尼勒克县正在推进乡村振兴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形成了三文鱼产业发展集群,示范园预计2027年实现年产值50亿元,新增就业岗位3000个,带动10000户以上农牧民增收致富。

因鱼结缘一家亲,绘就民族团结动人画卷

张秀每次来到结对亲戚那比江·斯肯达里家时,那比江·斯肯达的儿女总会扑到他怀中,亲热地拥抱他,称呼他为“爸爸”。亲戚们还给张秀起了一个名字——张秀别克。

张秀不仅有哈萨克族“儿女”、哈萨克族“爸爸”,还有哈萨克族“兄弟姐妹”,他的融入给亲戚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改变,但张秀心中感受更多的是亲戚们给予自己事业上的支持和情感上的温暖。

那比江·斯肯达里是公司的勤杂工,他和妻子都身患疾病,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而且三个子女都在上学,张秀承担了他大女儿每月的生活费。那比江·斯肯达里虽然不善表达,但他会为过生日的同事送上自己采摘的野花、主动帮助别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积极传递这份友爱互助的情谊。

张秀正在与员工交谈。受访者供图

团队互助的企业文化也浸润着每一位员工,2022年,公司后勤部员工刘相举在维修水管时,手腕不慎被电锯割伤住院,公司司机章哈儿·达吾列提在他手术当天彻夜守候,住院期间悉心照料,让医护人员都误以为他是刘相举的亲人。

在公司中,像张秀一样与各族群众结亲结对的事例数不胜数,公司积极鼓励职工与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定期组织当地农牧民来公司参观,并邀请专业技术人员免费为农牧民开展渔业技术培训,仅2024年培训人数就超1000人。

如今,一幅三文鱼畅游平湖,各族群众因鱼相聚、心相通、情相融,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民族团结画卷正在天山脚下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