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3年11月10日,在全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宣读了《关于表彰第五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决定》,对100名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进行表彰。即日起,我们将陆续刊发他们创新创业、回馈社会等事迹。
“如何让废水不废”
新疆地大物博,资源丰富,造就了新疆以石油石化、煤化工、印染、多晶硅、化成箔等产业为主的工业格局。废水的处理与资源化成了新疆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1994年,曾凡付从山东济南调到新疆,在新疆众和股份有限公司从事水处理,一干就是10年。2004年他加盟新疆德蓝股份有限公司,全力耕耘于工业废水处理与回用。曾凡付介绍,新疆德蓝股份有限公司是新疆的本土企业,从其成立之初就肩负了这片土地“治水”的重任。20多年来,从研制电驱动逐级浓缩装备、健康水专用膜材料与装备等多个全国首台(套)水处理环保设施装备,到创新石油化工、煤化工、高浓盐水等废水处理回用和零排放集成技术,进行集成、装备、产品的系列技术开发,公司的每一项成果、每一步进展都凝聚着曾凡付钻研求索的凿凿匠心。
印染废水一直是纺织业可持续发展的拦路虎,在面对印染废水处理这个老大难问题时,曾凡付立志攻克技术难关。针对印染废水的特性,曾凡付带领团队创新设计多项工艺技术,对设计方案进行逐级改进,最终实现产出水回用于上游印染企业工艺用水,水中盐分通过膜过滤和蒸发结晶工艺进行分离,盐作为融雪剂进行资源化。2016年,新疆德蓝股份有限公司在石河子建成了国内第一座实现行业废水零排放的印染污水处理回用厂。
“把污水变资源”
所谓非常规水资源,是指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地表水、地下水的水源,包括生活污水处理回用、工业废水处理回用、海水与苦咸水淡化利用、雨洪水和矿井水利用,其特点是经过处理后可以作为再生水资源利用。如果说水处理是工作,那么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和利用更是曾凡付的“善水初心”。
2022年新疆非常规水资源利用量9.05亿立方米,占新疆全年总用水量的2%左右。曾凡付表示,水价是制约新疆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最大绊脚石,比如,经过处理后的非常规水成本一吨10元左右,居民用水价格2元多。从价格来看,非常规水失去优势。他积极向政府建议,工业用水和家庭用水分别定价,针对企业采取资源低价、水高价的定价方式,在不增加企业成本的情况下,提升工厂水循环利用率。这一建议被政府采纳并实施。
2012年,曾凡付带领团队承担了国家科技惠民计划——新疆苦咸水淡化民生科技示范工程。为了让喀什地区岳普湖县的中小学生喝到健康水、放心水,曾凡付多次前往现场取水分析、试验。最终,采用太阳能膜蒸馏技术,将苦咸水通过太阳能聚热加温、过滤,转化成可饮用的蒸馏水。他介绍,“该装置每小时可净化300升蒸馏水,主要安装在水房和厨房,原水经过净化后,变得清澈、甘甜。”
“从耕耘到收获”
为了自身能力和公司水处理科研水平的提升,曾凡付兼任清华大学校外导师,将新疆德蓝股份有限公司打造成清华大学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注重对公司科研人才的培养,建立院士工作站,引入三位国内同行业的知名首席科学家,将科研团队独立成一个单独的事业部——科技创新产业中心。围绕行业前沿研发技术专利,并应用到市场,为客户创造更大的价值。
多年来,他带领新疆德蓝股份有限公司共承担国家和自治区级项目70余项、拥有授权专利109项,其中发明专利85项,发明专利基本上实现了产业化,服务于社会。企业获得“水业中国星光奖”的“德蓝印染废水零排放项目获得工程之星第一名”,“德蓝健康水专用膜获得产品之星第一名”等奖项,获得“国家重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环保行业规范条件企业”“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中国膜工业协会发明专利金奖”“中国膜行业25年突出贡献企业”等称号。
曾凡付说,“路,总是越走越清晰。如果说,我是为新疆水而生的,不如说是新疆这片神奇而充满机遇的土地塑造和孕育了我。未来,德蓝人只做一件事——致力于新疆非常规水资源开发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