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翠云:以枣为媒 助力乡村振兴

来源:丝路同心圆

编者按: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2024年9月27日在北京举行,352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368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受到表彰。其中,新疆(含兵团)有22个集体、26名个人获表彰。这些模范集体和个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刻内涵,“丝路同心圆”开设了“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专栏,推出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34年来,塔里木大学园艺与林学学院园艺学科带头人、教授吴翠云扎根南疆的广袤田野,从早熟梨新品种选育“转战”红枣产业,带领各族职工群众增收致富,被大家亲切地称为“红枣公主”。

2024年,吴翠云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面对沉甸甸的荣誉,吴翠云说:“这份荣誉是鼓励我继续前进的巨大动力,我将立足自身岗位,始终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践行者和传播者,为推进新疆林果业高质量发展发挥更大作用。”

与枣结缘,扎根南疆育新生

“枣缘”,是吴翠云的微信昵称,“与枣结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是她多年扎根南疆基层工作的最好写照。

1990年,吴翠云从塔里木农垦大学(现塔里木大学)林果专业毕业后,选择留校任教、扎根边疆,为农业发展和种植户增收服务。

吴翠云与学生查看试验红枣树生长状况。张美玲摄

任教前期,吴翠云主要从事早熟梨新品种选育工作,2000年,其研究团队培育的香梨品种“新梨7号”问世,并得到广泛种植,新品种肉质细腻、个头大、水分多,每年能让各族群众提前一个月吃上好梨。2010年,吴翠云在结束海外访学后敏锐地注意到,新疆红枣栽种面积快速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对红枣培育和种植技术的迫切需求,于是她果断将研究对象从香梨转向红枣。吴翠云说:“虽然新疆的红枣种植面积广,但品种结构单一,一个产业的规模增长,会不断凸显种植技术、果品品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继而限制产业规模发展,我们需要选育出适合南疆红枣产业发展的新品种。”6年间,经过上万次的研究,吴翠云带领课题组精心选育出优质红枣品种,马不停蹄地奔赴南疆各地开展区域试验。

吴翠云为职工讲解桑葚种植技术。资料图片

吴翠云团队研究出的适宜戈壁荒漠种植的高效优质栽培技术体系、适宜轻简化栽培的密植园改造技术、“三优一高”枣产业发展模式等多项技术成果在一次次实验中落地生根,技术示范推广面积110余万亩。作为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吴翠云对红枣种植研究探索的脚步从未停歇。2019年,新疆昆玉红枣科技小院在十四师昆玉市二二四团成立,吴翠云依托科技小院更好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推广。在科技小院的辐射带动下,昆玉市20多万亩红枣地通过疏密间伐、改造树形、改良土壤、科技管理实现了提质增效,亩产平均500公斤以上。目前,科技小院已建立3个核心示范基地,按照核心管理要求累计推广种植红枣6万多亩,2022年还被评为“全国最美科技小院”。

以枣惠民,“科技处方”助农致富

为帮助各族职工群众增收致富,吴翠云带领科技服务团队在阿瓦提县、和田县、兵团第十四师皮山农场等地奔忙,积极推广红枣种植管理技术,每年外出作业的时间在百天以上。每逢枣树展叶、开花、坐果等关键节点,吴翠云和团队始终盯在田间地头,为枣农们手把手地指导和服务。裤腿挽得老高,身上满是泥点,常年奔波在田间地头,跟农民打成一片是吴翠云团队的常态。她总说,“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更好地满足种植户对科技的需求,既是我的责任,也是我的价值所在。”

吴翠云说,能为南疆多培育一些爱民兴农的人才,是她最幸福的事。资料图片

在34年的基层服务中,吴翠云带领团队在南疆20多个农牧团场、10多个乡镇及多家林果企业开展科技帮扶,示范新技术新成果10余项,带领团队培训基层技术骨干和职工群众1.6万余人次,为500余万亩林果提供技术指导。

吴翠云一直有一个梦想:“我要选育出一个优秀的红枣品种,这种枣树抗病虫害能力强,不用怎么操心就能结出又大又甜的红枣。”为了这个梦想,现在的她仍然坚持在一线工作。每逢枣树管理关键期,她都会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带领团队奔赴南疆各个团场、乡镇,在田间地头为各族职工群众讲解枣树管理要点,为种植户开出一个个“科技处方”。不计其数的红枣在吴翠云团队的助力下,成了各族职工群众稳定增收致富的“金果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