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9月27日在北京举行,352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368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受到表彰。其中,新疆(含兵团)有22个集体、26名个人获表彰。这些模范集体和个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刻内涵,“丝路同心圆”开设了“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专栏,推出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因“一斗青稞”而“四世结缘”。这是一段哈密市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熟为人知的民族团结故事,并且被改编成为歌舞剧《一斗青稞四代情》搬上舞台,而延续这段民族团结佳话的人正是今年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荣誉称号的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奎苏镇二十里村村民高彩萍。她用实际行动接过“接力棒”,传承了这份百年团结友爱、共赴美好生活的情谊,深深感染着当地10余万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我们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唯有在日常的生产生活中和各族群众彼此互帮互助的琐碎小事。”高彩萍在表彰后表示,能够与来自全国各地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共同接受表彰,深感荣幸。
民族团结家风的传承者
1929年,高彩萍丈夫张建新的爷爷张盼贵与努尔哈森·帕孜力同在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一个大户人家做工。努尔哈森·帕孜力一家生活困窘,冬天甚至到了揭不开锅的地步。张盼贵一家当时的生活条件虽然也不好,但还是把家里仅剩的一斗青稞分给了努尔哈森·帕孜力,解决了努尔哈森·帕孜力一家人的燃眉之急。
一斗青稞帮助努尔哈森·帕孜力一家熬过了寒冬。也是从这个时候,努尔哈森·帕孜力和张盼贵结为了异姓兄弟,并约定每一代长子结为兄弟时,各自抓一把青稞放在同一个匣子里,这象征着两家人之间的深厚情谊。两家后代将这份情谊延续了下来,第三代张建新和木塔里甫·素勒塔汗在20世纪90年代结为了异姓兄弟。
1990年,高彩萍和张建新结为夫妻后,传承民族团结好家风。34年来,夫妻俩与木塔里甫·素勒塔汗一家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渡难关。他们的子辈作为第四代,也始终牢记这份情谊,结为了兄弟。
以心换心,用情交情。34年来,高彩萍和木塔里甫·素勒塔汗两个家庭亲如一家的故事成为巴里坤大草原的佳话。在两家的影响下,奎苏镇二十里村50多户汉族与哈萨克族村民自发结对认亲,相约共建美好家园,共享幸福生活。
无私传递爱心的奉献者
“高彩萍心地善良,她的善心时刻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奎苏镇二十里村村民哈依拉提·努尔哈孜说。
多年来,高彩萍不断行走在扶危济困、关心关爱妇女儿童的道路上。二十里村13岁的努尔波力·托汗患有小儿麻痹症,父亲因病去世,母亲既要照顾残疾的孩子,又要放牧维持生计,生活十分困难。了解到这户人家的困难情况后,高彩萍帮助他们申请低保、联系大病救助,为需要定期就医的努尔波力·托汗多年一直奔波在医院和救助机构之间。
“我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唯有在日常的生产生活里彼此互帮互助的琐碎小事。”这是高彩萍常常挂在嘴边的话。
这只是高彩萍在生活中传递人间温情,身体力行用爱心温暖需要帮助身边的各族群众的一个缩影。2012年,她积极申请加入“爱心妈妈”志愿服务队。12年来,与“爱心妈妈”志愿服务队员一起慰问困难群体,为他们累计捐款捐物2万余元。十年如一日照顾村里2户孤寡老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坚韧的优秀传统美德,展现了新时代一个平凡的人对社会责任的深刻理解和自觉担当。她的种种感人事迹得到了各族群众的一致好评,也激励着更多人投身社会公益事业。
带动群众共同致富的引领者
二十里村以传统畜牧养殖业为主,为打破村民增收难的困境,高彩萍充分发挥一名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率先引进国内优质牛羊品种,在自家农场小规模试养。在经历多次失败后,最终成功将成活率提升至95%以上,养殖周期缩短10%。实验成功后,她无偿向全村推广牛羊新品种及配套的科学养殖技术,让全村的牛羊品种都得到了改良,带领大家闯出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子。
在担任村妇女主任期间,高彩萍深谙行胜于言的道理,在村委会的组织协调下开展了上百场政策宣讲会,惠及村民千余人,其中女性村民占比高达70%。在她的激励下,村内参与创业或技能提升的妇女数量两年内增长了30%。
荣退妇女主任后,高彩萍依然没有放下责任。她组织了一支由30余名村民组成的“彩萍务工队”,当了解到农业生产大户对劳动力的迫切需求时,就组织务工队一起去干。这支队伍不仅在县内承接了多个农业种植、收割项目,还成功拓展至周边县市,村民因此增加了收入,这让“彩萍务工队”不断壮大。
如今,在高彩萍的示范引领下,越来越多的村民选择外出务工,每人外出务工年均增收近2万元,二十里村也一跃成为奎苏镇的首富村,村民的日子越过越好,而她的故事,也如同一股温暖的春风,吹遍了这片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土地。
“一个人的力量很渺小,能做的事情也很有限。但我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59岁的高彩萍对未来依旧满怀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