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桂珍:一颗“金子般的心”点亮民族团结之光

来源:丝路同心圆

编者按: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9月27日在北京举行,352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368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受到表彰。其中,新疆(含兵团)有22个集体、26名个人获表彰。这些模范集体和个人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华民族一家亲”的深刻内涵。“丝路同心圆”开设了“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专栏,推出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在昌吉州呼图壁县,有这样一位老人,她60年如一日,以无私大爱和默默奉献的精神,帮人所需、解人所难,当地各族群众都亲切地称呼她为“阿同汗”(维吾尔语意为金子般的心)。她就是王桂珍,一位普通的汉族老人,用大爱在无数人的心中种下了希望的种子,点亮了各族群众内心的民族团结之光,成为呼图壁县民族团结的桥梁和纽带。

“力量不在胳膊上,而在团结上。我们每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互助友爱才能中华民族一家亲。”王桂珍说。

1958年,年轻的王桂珍嫁到了呼图壁县呼图壁镇双桥社区,这里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社区。初来乍到,虽然面对着一个全新的环境,但她凭借自己的勤劳和善良,很快赢得了邻里街坊的尊重和喜爱。

王桂珍的邻居尼亚孜汗是一位患病偏瘫的单身母亲,育有7个子女,但子女却长期不在身边,王桂珍感慨她生活的不易,便打通两家中间的院墙,方便自己为她收拾房间、端屎端尿、洗衣做饭,这一照顾就是八年。

“这么多年,就算亲人也没你对我家这么好,你有金子般的心,你就是阿同汗啊!”临终前,尼亚孜汗含着热泪对王桂珍说。

最初,王桂珍的家里人并不理解她为什么这么喜欢“多管闲事”,家中育有多个子女,生活并不宽裕。王桂珍却没有停下帮助他人的脚步,数十年如一日无偿帮助身边的邻居。

“一次两次我也支持,可不能常年累月这样吧!”“就咱家这条件,还整天帮这帮那的。”丈夫和女儿也有过埋怨。但当他们看到受助邻居感激的神情、街坊邻居赞许的目光,听到他们再三感谢的话语,还有来自社会的不断认可,家人渐渐地理解了王桂珍的一颗“热心”,开始和她一起跑前跑后。

王桂珍的长子在克拉玛依工作,每次回来看望母亲,都会陪着她去市场购买生活用品,一部分自己用,一部分会送到困难群众阿米丽汗家中。团结互助、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种种美好精神,在王桂珍家里已经成为良好家风,传承到了下一代。

“等孩子长大了,我也要教育他成为像‘阿同汗’奶奶一样有爱心的人。”阿米丽汗说。

榜样的力量无穷无尽。王桂珍的爱心行动并未止步于个人帮助,在社区的助力下,她成立了爱心志愿服务队。起初,这只是一支由几位热心邻居组成的小队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人被王桂珍的事迹所感动,纷纷加入这个爱心团队。

2012年,以王桂珍为队长的“阿同汗”志愿者服务队正式成立,一带十、十带百,“爱心妈妈”“雷锋车队”“团结之花”“健康快车”等志愿服务队,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成立。

目前,阿同汗志愿服务协会已有2.6万余人加入,180余支志愿服务队常年活跃在城乡,积极开展敬老扶幼、济困助残等志愿服务,募集爱心基金超150万元,开展帮扶活动3.6万余次,惠及20万各族群众。

作为“阿同汗”爱心志愿服务队的成员之一,海尼沙·木汗也曾接受过王桂珍的帮助,如今她也选择成为一名志愿者。“跟着王阿姨一起做公益,我渐渐明白了,各民族要像面和水一样和在一块,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只有民族团结了,大家的日子才会过得更好!”

再微小的光,也能释放出璀璨的光芒。在王桂珍的带动下,“阿同汗”精神成为呼图壁县民族团结和志愿服务的一面旗帜和精神标杆,越来越多的人自愿加入到无偿帮扶困难群众的行列中,共同组建成一座“人人都是志愿者,人人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志愿之城,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延续着爱心,温暖了一座城。

每天一早,王桂珍都会到社区的爱心志愿工作室看看,和队员们聊聊谁家需要帮助,看看爱心物资是否短缺……虽年至耄耋,但她的爱心行动从未停歇。“我已经退休了,虽不能为社会做大的贡献,但我还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

2018年,以王桂珍为原型塑造的新疆本土弘扬民族团结主题电影《阿同汗》上映,影片生动再现了王桂珍热心公益、孝老敬亲的暖心故事,引发了各族群众的强烈反响,营造了人人争当民族团结模范的良好氛围。

金子般的心,永不褪色。王桂珍用自己的爱心和行动,温暖了一个又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也温暖着这座多民族聚居的小城。她的故事如同一首动人的歌谣,传唱在呼图壁县的大街小巷,奏响“中华民族一家亲”最强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