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密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层实践结硕果

来源:哈密零距离

2025年以来,哈密市聚焦“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标杆和典范”目标任务,以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为抓手,通过“1+1+3+N”基层实践工作体系,推动基层“铸牢”工作与基层党建、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取得显著成效。

于学然在“哈密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站”和村民们共同学习党的政策。哈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旭光摄

近日,哈密市伊州区五堡镇博斯坦村村民于学然家的庭院里热闹非凡,“哈密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站”月度草根宣讲活动在这里如期开展。村民们围坐在一起,与哈密市民族团结先进个人于学然共同学习党的政策。大家仔细聆听讲解,不时举手提问、热烈讨论,现场气氛活跃而融洽。

自2024年11月,哈密市在于学然家设立“哈密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站”以来,这样的活动每月都会举行,不仅让党的声音走进村民家中,更拉近了邻里距离,成为该村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平台。

村民阿不都热依木·卡地说:“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大家只有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互相帮助,才能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开得更艳。”

于学然家的大门外悬挂着“民族团结模范家庭”。哈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旭光摄

工作站授牌后,有7名村民成为了工作站的积极分子,他们不仅带头在全村开展示范工作,还为村里的困难群众、老党员、行动不便者等提供上门服务。

今年,村民买恩力克·依力牙孜腿部受伤后,无法进行重体力劳动,7名积极分子经常去他家帮忙。“我受伤了很多活干不了,多亏了有他们的帮助。”买恩力克说。

于学然说:“我虽然70多岁了,但我是党员,我会继续做好民族团结工作、宣传党的政策,为哈密市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标杆和典范贡献力量。”

博斯坦村党委副书记李松刚介绍,近年来,博斯坦村党委依托村里的汉唐古城、白杨沟遗址等历史文化资源,发挥于学然等先进典型的榜样力量,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活动,不断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有形有感有效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共融共发展。

同样,哈密市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伊州区回城乡沙枣井村村民依萨兰·达吾提设立“哈密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站”后,依萨兰将原本在家中进行的串珠制作和政策宣传工作搬到了工作站。“我会通过自身努力宣传好党的各项政策,引导各族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依萨兰说。

依萨兰在“哈密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站”介绍自己创作的串珠作品。哈密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旭光摄

据了解,自2015年以来,依萨兰已先后创作20余幅串珠作品歌颂党、歌颂社会主义。“哈密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站”设立后,依萨兰的作品有了展示的平台,很多村民闻讯而来。

沙枣井村党总支书记孙雪莲说:“我们依托国旗下宣讲、党员主题宣讲等载体,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增强‘五个认同’。现在村里有很多村民会主动做一些好人好事,形成了人人支持、参与、争当民族团结进步模范的浓厚氛围。”

从博斯坦村到沙枣井村,哈密市以基层工作站为支点,以先进典型为引领,结合地域特色与文化资源,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更加有形有感有效。

哈密市民族团结进步促进中心副主任于雪说:“今年,哈密市积极探索‘1+1+3+N’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层实践工作体系,通过发掘更多的‘铸牢’典型,拓展更多的基层阵地,有力推动基层‘铸牢’工作与基层党建、基层治理深度融合,与更好地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团结群众有机结合,把‘人人铸牢、处处铸牢、事事铸牢、业业铸牢’的种子播撒到哈密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