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简称克州)州府阿图什市是远近闻名的“无花果之乡”,其中松他克镇阿孜汗村的无花果占了该市无花果种植面积的一半,这里的各族群众以种植销售无花果增收致富,团结一心共同建设美好家园。近年来,阿孜汗村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立足自身资源禀赋,以民族风俗、特色美食、传统文化搭台,积极打造美丽悠闲乡村,助力乡村振兴,带领各族群众过上了像无花果一样甜蜜的生活。
宣传入心夯实民族团结“主根脉”
“有句谚语这样讲:勤奋的人吃羊腿,懒惰的人喝凉水。美好生活是辛勤劳动创造出来的,现在党和国家的政策好,增收致富的途径多,我们要靠自己的双手成为‘吃羊腿’的人。”每次周一升国旗仪式后,阿孜汗村州级“草根宣讲员”努尔艾拉·吾斯曼都会在村里开展宣讲活动,号召各族群众要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努力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成为“草根宣讲员”之前,努尔艾拉·吾斯曼只知道围着灶台转,没有工作也没有收入。在阿孜汗村村民委员会的引导和帮助下,她转变了思想,走出家门在镇上开起了家政服务公司,带领116名妇女实现就业,个人年收入达7万元以上,日子越过越红火。
像努尔艾拉·吾斯曼这种致富带头人式的“草根宣讲员”,如今在阿孜汗村有26名,他们常常深入田间地头、走入农牧民家中,结合自身经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向各族群众宣讲党的惠农政策,更加坚定了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
上下同心者胜,同舟共济者兴。为更好地凝聚各族群众同心同向、同力同行的精神力量,阿孜汗村创新载体方式,将宣传宣讲抓在经常、融入日常,积极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基地、“五疆”小院、代表委员小院、十二生肖墙等“石榴红”阵地26个。
通过领导讲党课、干部讲政策、能人讲技术、百姓讲变化、模范讲事迹等方式,开展“喜迎双节赛诗会”“村晚”等群众性文化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和法治教育等各类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持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年来,共开展各类活动750余场次,参与群众达15万余人次。
融情交心培育民族团结“同心树”
走进阿孜汗村,入目可见错落有致的农家院落、宽阔笔直的通村公路、干净整洁的养殖区……在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努力下,这里如今已成为克州最“靓”文旅村之一。
阿孜汗村无花果种植面积达1100亩,该村村民委员会依托林果产业优势,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旅游品位,打造“鲜果新乡村·幸福阿孜汗”品牌,将品牌建设融入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各环节,开展“无花果美食文化旅游节”“克州第十届玛纳斯国际文化旅游节”等活动,将村庄打造成阿图什市对外展示的重要窗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平台。
为进一步放大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效应,阿孜汗村每逢重大节假日都会举办“喜迎双节赛诗会”“村晚”“盛世中华月满阿孜汗”“二十四节气茶话会”等各民族共庆共享的民俗文化活动,让各族群众共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品传统美食、共穿传统服饰、共话民族情谊,在你来我往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抱在一起”。
“村里的文娱活动丰富多彩,游客也越来越多。大家在一起看演出、聊家常,各族兄弟姐妹感情越来越深。”村民艾德里司·吐尔逊说。
阿孜汗村还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纳入村规民约,以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为载体,利用“大喇叭”“农牧民夜校”“小手拉大手”等形式,结合农时农事、生产生活等实际,开展“家庭国通语交流视频大赛”“国通语书写书法大赛”等活动,不断激发村民学习兴趣,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
村里还打造了成衣坊、中华十二生肖墙、五疆小院等“石榴红”阵地,形成各具特色的互促互融平台,让各族群众在互嵌共融中增进了彼此间的信任,增进了“五个认同”。
发展走心浇灌民族团结“石榴花”
“以前靠天吃饭,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关爱下,如今我们村成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我也在景区开起了店铺,一年收入至少有60万元。”村民阿不都外力·湖大达洪是村里第一批吃上“旅游饭”的人,提起如今的幸福生活,他总是合不拢嘴。
发展是硬道理,阿孜汗村村民委员会以乡村振兴为契机,以旅游景区为带动,探索出“无花果+”发展新模式,在无花果风情小镇建成游客中心、安居尔文化广场等特色旅游设施,打造10余家特色餐饮,创新无花果烤肉、无花果馕等20多种特色美食和特色产品,以餐饮带动休闲娱乐和消费客流,吸引各地游客来此游玩打卡,实现餐饮、娱乐营业日收入300余万元。
村子美了,游客纷至沓来。借着无花果产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的“东风”,越来越多的村民吃上了旅游饭、走上了产业路、奔上了小康路。
2024年,阿孜汗村实现村集体收入133.8万元,同比增长18.6%;村民人均收入18157.01元,同比增长16.23%,位居全市前列。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在阿孜汗这片团结的沃土上,各族群众紧跟党的步伐,万众一心,团结奋斗,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嵌入心中、融入血液、注入灵魂,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绘就了一幅幅业兴、村美、人和的和谐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