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团结基因 弘扬石油精神 打造城市民族工作克拉玛依样板

来源:丝路同心圆

近年来,克拉玛依市按照自治区赋予的高质量发展“第一梯队”定位,围绕在全疆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以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建设为契机,探索“三融”为抓手的新路径,切实把城市打造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平台,为全疆城市民族工作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克拉玛依经验”。

赓续石油文化血脉,构筑精神家园“融智”,提升城市民族工作“凝聚力”

1955年,8个民族36人组成的1219青年钻井队在克拉玛依打出新中国第一口油井,共和国石油长子的文化血脉一直传承到今天。

开展研究传承利用。开展《克拉玛依开发建设以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的研究》等18项课题研究。实施黑油山地窖和101窑洞保护修缮等工程,举办《新时代石油精神人文展》等主题展览,生动展现油城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历史。

构建宣传教育矩阵。将一号井等15个克拉玛依“统战地标”和市文化馆等“一馆十基地”串点成线,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验集群。建设全国首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短视频短剧创作基地并启动首届创作征集活动。开设10余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专栏,100余篇相关信息报道被中央、自治区级媒体采用。

全国首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短视频短剧征集互动启动仪式在克拉玛依举行。

实施文艺精品战略。编印首部反映各族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故事集》;创排大型音乐剧《石油脊梁》、实景剧《独库天路》、舞台剧《谁是王延明》等6部原创性文艺精品,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直抵人心。

克拉玛依市独山子区文体旅游局创作全国首部公路题材大型沉浸式红色情景剧《独库天路》。

深挖民族团结基因,促进互嵌发展“融情”,激发城市民族工作“源动力”

1982年,克拉玛依在全疆率先确定每年5月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月”,70年的发展历程镌刻着各族群众守望相助的民族团结基因。

深化空间互嵌。打造一批互嵌式示范村(社区),建设5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和20个体验中心(站),以阵地共用、资源共享有效促进各族群众共居共乐、交融互嵌。

深化文化互嵌。打造非遗展厅等公共文化空间,将中华文化符号融入城市建设和旅游景观陈列,举办“油城逐梦·籽籽同心”等群众性文化活动4800余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不断增强。

深化经济互嵌。打造智慧“就业驿站”“涌克来”等服务品牌,与疆内外27个地市开展跨区域劳务协作,推动各族群众就业增收。打造76个互嵌式经济街区、市场,广大商户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经济共同体。

克拉玛依互嵌式市场——乌尔禾镇八匹马市场。

深化社会互嵌。成立全疆首个“骑手学院”,为1000余名学员提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服务,在部门联动、基层参与的基础上强化社会协同,推动流动人员更好融入城市生活。

克拉玛依市开放大学骑手学院组织开展“世界读书日”主题实践活动。

深化心理互嵌。打造2个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开设戏曲、紫砂等339门“一校一品一特”课程。开展各类宣讲活动1.48万场次,宣教46.3万人次,引导各族群众铸牢中国心、中华魂。

发扬克拉玛依精神,推动共建共享“融心”,增强城市民族工作“向心力”

2021年,克拉玛依市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2023年,被确立为全疆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建设试点城市,几代石油人战天斗地、顽强拼搏,孕育出“爱国奉献、艰苦创业、民族团结、求真务实、追求卓越”的克拉玛依精神。

克拉玛依市白碱滩区组织辖区各族群众参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趣味运动会。

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全疆率先制定流动人员服务管理工作规范,让流动人员居住有房、儿女有学、保障有享,就业社保缴纳率、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入学率、免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覆盖率均达到100%,确保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推动合作共建区域化。与上海、喀什等地开展“祖国情·中华行”等青少年双向交流活动10余场,1万余人次参加。与呼和浩特等地成立“三市一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共建联盟,举办“兵·地·油”全疆篮球邀请赛等共建共创活动5场,凝聚起区域合作共建的强大合力。

拓展交流载体多元化。成功举办“引客入克”暨沪克航旅推介会、上合组织数字技术国际交流研讨会、首届自治区产业援疆集中推介会等重大活动,在全疆率先与中国外文局签订国际传播领域合作协议,在海内外权威媒体推出报道百余篇,全方位、多层次讲好新疆故事。

供稿:克拉玛依市委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