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市:有形有感有效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疆实践走在前作表率

来源:丝路同心圆

乌鲁木齐市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在有形有感有效上下功夫,丰富拓展平台载体,讲好民族团结进步的乌鲁木齐故事,营造了各民族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良好氛围。

健全机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格局逐步构建。市委先后召开十二届十次、十一次全会,研究并印发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制度文件,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贯穿各项工作全过程。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领导小组,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研究并印发《工作规则》,进一步完善制度框架。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训作为党员干部必修课,在市委党校主体班开设专题课程和案例教学,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3次,全市县级党委(党组)专题学习170余次,举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相关培训班114期,培训1.5万人次。

乌鲁木齐市第十五中学学生在学术报告厅观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

广泛宣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加强与高校的研究合作,与中央民族大学、新疆大学签订共建合作协议,打造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基地。建立各级党政领导带头示范宣传机制,编发《为祖国繁荣发展而不懈奋斗》等群众性宣讲提纲,深入群众开展系列宣讲活动3.7万场次,覆盖180万余人次。组织市属媒体刊发相关稿件6300余篇次,运用公交(BRT)、地铁、楼宇电视等1.8万余个社会面宣传媒介,持续刊播主题宣传标语、海报、视频等274部(条),在社会面营造各民族心手相牵、亲如一家的浓厚氛围。

乌鲁木齐市天山明月城内演员沉浸式表演模特秀《西域丝路风情》。

多元一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和文化基础不断巩固。编制《巩宁城城墙遗址保护利用规划》,推动乌拉泊古城等一批具有代表性、可参观性的历史遗址向公众开放,实施人民公园朝阳阁等16处仿古建筑修缮,推进乌鲁木齐文化公园(二期)、天山明月城“丝路有戏”等重点项目建设,建成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并创建6个非遗特色社区,不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实施红色基因传承工程,建设八路军驻新疆办事处纪念馆、中苏友协新疆分会旧址等文物提升工程,深入挖掘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民族精神,引导各族群众听党话跟党走。

乌鲁木齐市住房公积金中心办活动、话家常、促团结、聚民心。

教育提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不断建强。巩固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成果,开展语言文字工作达标示范学校(幼儿园)创建。依托普通话水平测试站,完成5.6万人次测试。开展“行走的思政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地区英雄模范新疆行”系列主题活动,将宣传片作为“开学第一课”,覆盖全疆各中、小学。深入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创建市级传统文化、戏曲、书画、体育等各类特色学校143所。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开展全方位、多样化交流活动740场次,覆盖60万人。

乌鲁木齐市沙依巴克区炉院街街道和悦社区开展“和美家园·邻里节”活动。

心手相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持续改善。加快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优化“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扎实做好新一轮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创建工作。深化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培育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进步主题的旅游线路16条,持续释放超级草莓音乐节等大型音乐节事溢出效应,吸引各地乐迷56.84万余人次,其中外地观众占比达61.5%,让旅游成为各民族增进了解、加深情感的过程。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开展“春风行动”等专项活动,举办创业活动451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0.5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就业3.19万人。坚持把本级财政支出的70%以上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把发展成果更多转化为转变人心、争取人心、巩固人心的成果。

供稿:乌鲁木齐市委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