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高质量发展,12月13日至14日,“人民卫士”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巴依卡·凯力迪别克以及35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代表及模范个人来到乌鲁木齐,一同走进新疆博物馆、新疆大学和乌鲁木齐大巴扎参观考察。
文物是文化与历史的实证。珍藏在新疆博物馆里的文物,是系统阐明历代中央政权治理和管辖新疆的重要力证,是准确揭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内涵的珍贵实证,是深化和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研究的科学史证。博物馆讲解员对珍贵文物的详实讲解,让模范代表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新疆各民族是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家庭成员。他们纷纷表示,今后将以更加饱满的工作热情、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更加敬业的工作态度,为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新疆实践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代表、吐鲁番市博物馆馆长曹洪勇表示,珍贵文物生动阐释了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多民族聚居、多文化交流、多宗教并存之地。考古成果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具有重要意义。吐鲁番市博物馆近期的文物展出,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主线,推动各民族群众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走进新疆大学校史馆,馆内历史感与红色文化氛围深厚,置身其中,令人心潮澎湃。特别是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馆里,模范代表们就今后在工作生活中,如何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何扎实推动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等展开讨论和交流。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塔城市第六中学党总支书记闵晓青颇受启发,她表示,学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新疆大学的红色文化传承和各族师生共同建设美好校园的故事启发着我,今后要让孩子们多阅读有关中华文化、新疆地区历史和文化的相关书籍,更多地了解新疆。希望回去之后可以组织相关的研学活动,带领学生们去到新疆的其他地方,用亲身经历和实际感受,认识到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可贵之处。
在新疆大学校史馆中,一张各族师生齐心协力植树造林的照片,深深吸引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且末县防风治沙站工人帕提古丽·亚森的目光。从小目睹家乡遭受风沙侵害,帕提古丽·亚森毅然投身治理沙漠的队伍中,19年来默默为改善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让时刻受沙漠威胁的家乡实现了“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在今天的参观考察过程,我见到了很多各族群众团结一致、亲如一家的美好景象,内心非常感动。新疆是各个民族共同生活的家园,现在的美好生活也是各族群众一起拼搏奋斗得来的。回到家乡后,我会将防沙治沙的事业继续下去,和各族群众一起,守护好我们的美好生活和共有家园。”帕提古丽·亚森说。
时隔多年再次来到乌鲁木齐大巴扎,巴依卡·凯力迪别克难掩心中的激动之情。他说:“大巴扎变化非常大,世界各地的游客都能在这里看到各民族团结一心、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景象。中华民族就像一株麦子,各民族是麦穗,大家同根同源,一起创造美好的生活。”
伴随着音乐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以实际行动让党徽成为帕米尔高原上最亮的光的“党徽大叔”阿布都加帕尔·猛德与游客共同跳起了《黑走马》,各民族舞蹈轮番上阵,热闹欢乐的舞蹈吸引了众多游客围观。他说:“新疆一直都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