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什铸钱局: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来源:丝路同心圆

编者按: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即日起,“丝路同心圆”开设“史话新疆”栏目,走进博物馆、历史遗址,梳理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用历史实证讲述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个民族聚居、多种宗教并存、多元文化荟萃的地区,始终扎根于中华文明沃土的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中华民族悠悠漫长历史进程中,钱币作为各民族政治关系、经贸往来及文化交流的重要关键物质载体,宛如记录岁月的年轮,生动展现了“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发展轨迹。在新疆出土的历代钱币数量众多且特色鲜明,其中多体铭文钱币尤为引人注目,它们曾通行于天山南北,时间纵跨汉晋唐清,地域影响广泛,生动呈现出自古以汉语为根本的“多元一体”币文语境和固化形制。

乌什铸钱局坐落于现今阿克苏地区乌什县的燕泉山景区,始建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最初铸造普尔钱,每枚重二钱。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叶尔羌局停铸后,其所需普尔钱改由乌什局铸造。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参赞大臣舒赫德奏准:“遵循依照旧例,将每文钱重由二钱改为一钱五分,并铸上乌什字样,供各回城通用。”这一时期,乌什局主要铸造的是“乾隆通宝”钱。乾隆年间,乌什、阿克苏两局共铸造普尔钱7000余天罡。

据《西域图志》记载:“其钱文以六成散给纳铜民众,四成存官搭放军饷,至于当时的供铜及官采铜斤,所铸钱文,全支军饷。”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因乌什的普尔钱积存太多,暂停铸。嘉庆四年(1799年),经参赞大臣觉罗长龄奏请,将乌什局仍移回阿克苏铸造。宣统三年(1911年),库车局委托乌什局代铸一批宣统红钱,即“宣统通宝”。当时铜元已在新疆开始流行,此为新疆最后铸造的红钱。因销量甚少,为收藏家所珍视。新疆出土的大量历代汉文铭文文物,充分证明了西域地区对学习和使用汉语汉字的广泛认同。特别是品种齐全、数量众多的“新疆红钱”,见证了新疆自汉至清时期交流交往交融的繁荣景象。钱币上铸刻的“乾隆通宝”“宣统通宝”等汉文,表明汉文作为历代官方语言,在天山南北广泛通行,已成为历史通识。语言文字的交融沟通、交流与互鉴,情感上的相互认同,政治、经济、文化上的相互依存,不断促进着中华民族情感的凝聚。

乌什铸钱局作为历史发展的见证者,反映了新疆在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多体钱币以其丰富的文字形态,有力地证明了汉文作为唯一贯穿新疆各主要历史时期的通用文字,在货币流通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跨越时空的货币遗存,以实物证据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的历史延续性。

供稿:乌什县委统战部

参考文献:《新疆地方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