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即日起,“丝路同心圆”开设“史话新疆”栏目,走进博物馆、历史遗址,梳理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用历史实证讲述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多元文化荟萃的地区,始终扎根于中华文明沃土的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库车市盐水沟河谷东岸的戈壁平台上,矗立着目前中国新疆地区建设最早、保存最好的古代烽燧——克孜尔尕哈烽燧,自汉代建成两千多年来,始终维护着丝绸之路的畅通,照见了古今丝绸之路的开放、包容与多彩。
2014年6月22日,在第38届世界文化遗产大会上,中、哈、吉三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项目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克孜尔尕哈烽燧作为申报项目的组成部分,成为新疆首批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新疆首批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克孜尔尕哈烽燧自汉代建成两千多年来,始终维护着丝绸之路的畅通,照见了古今丝绸之路的开放、包容与多彩。喇小飞摄
烽燧是汉唐时期边防报警的军事传讯设施,晚上燃火为之“烽”,白天放烟为之“燧”。烽燧往往又与政治军事中心的城堡、驿站、交通要隘联络在一起,形成网络。
新疆大地上的烽燧,接续河西而来,向西延伸至中亚地区。绵延千里的烽燧是万里长城在祖国西部深沉的血脉和厚重的风景,每一处烽燧都是国家主权的象征。
克孜尔尕哈,维吾尔语意为“红色的哨卡”,是汉唐时期长城防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龟兹地区烽燧的典型代表,东连轮台拉依苏烽燧、孔雀河烽燧群和楼兰烽燧。
克孜尔尕哈烽燧与中原、河西地区的长城遗迹一脉相承,严格遵行统一规制。喇小飞摄
如今看到的克孜尔尕哈烽燧残高约13.5米,底边东西长6.5米,南北宽4.5米。其所处的戈壁台地视野开阔,位于汉代出玉门关西行,通往龟兹、疏勒及天山北麓乌孙的交通要道,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克孜尔尕哈烽燧世界文化遗产公园负责人陈飞说:“包括克孜尔尕哈烽燧、尉犁县克亚克库都克烽燧等新疆范围内的长城遗迹与中原、河西地区的长城遗迹一脉相承,严格遵行统一规制。比如都使用了夯土版筑的构筑方式,夯土版筑是我国古代修建墙体的一种传统技术,临洮秦长城及汉以后的许多段长城,就是夯土版筑而成的。”
天山南北烽燧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形成了国家有效管理广大西域地区的生命线,为丝绸之路的畅通和繁荣提供了有效保障,见证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见证了历史上各民族共同开发、建设、保卫新疆的历程,也见证了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创造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