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克孜尔石窟是中国石窟艺术的起点?

来源:丝路同心圆

编者按:让文物说话、让历史发声。即日起,“丝路同心圆”开设“史话新疆”栏目,走进博物馆、历史遗址,梳理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用历史实证讲述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个民族聚居、多种宗教并存、多元文化荟萃的地区,始终扎根于中华文明沃土的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西出阳关,穿越漫漫戈壁风沙和绿洲城廓,就到了丝绸之路上在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传播进程中,扮演着极为关键角色的城廓——龟兹。在这里,有新疆地区保存最大的石窟寺群落龟兹石窟,其中又以克孜尔石窟为首。

龟兹石窟是中国开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这意味着当佛教东传时,这里是中国最早接触到佛教的地区之一,它的开凿年代比莫高窟早一个世纪左右,大约在公元3世纪。

佛教艺术的发展历程中,造像与壁画是其经典代表。在佛教东传的过程中,释迦牟尼和佛经中的人物逐渐有了具体的形象,繁缛的经文转化为各种图像故事,其中蕴藏着多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历史。

克孜尔石窟是新疆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佛教石窟寺遗存。喇小飞摄

令人惊叹的佛教艺术沿着南亚经西域地区的古道,一路被带到新疆,落地生根,开启了之后数个世纪中国兴建石窟寺的漫漫旅程。

朝代更迭,佛教一路向东传播的历史中,石窟艺术始终是一个不可替代的载体,而龟兹则是这段传播路上连接东西最重要的枢纽。作为中国开凿最早的石窟,克孜尔石窟目前已发现的洞窟有349个,呈东西向错落分布在山崖之上,现存已编号的洞窟236个,壁画总面积1万余平方米。

克孜尔石窟的洞窟形制和壁画风格独特,明显揭示出佛教向东传播的历史轨迹,以及在传播过程中所形成的本土化过程,是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结晶。

克孜尔石窟壁画中的天宫伎乐图。资料图片

考古工作者在石窟中发现了大量内容丰富的壁画,包括飞天、伎乐天、佛塔、菩萨、罗汉、天龙八部、佛本生故事、佛传故事等佛教内容,还有大量民间习俗画。

在这些精美的壁画中,可见多民族文化艺术的交流交融,例如在天宫伎乐图中,可见的乐器种类有19种,既有来自西亚、古印度的乐器,也有来自中原和本地的乐器。这佐证了该地区历史上出现过多种宗教与文化的交流活动,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见证。

走进克孜尔石窟,你会惊叹于鲜艳的青金蓝与石绿色构成的菱格形构图,心灵手巧的古代工匠们运用各种矿石染料,在一个个石窟中绘制佛经故事,将来源于世界其他文化的许多元素,按照龟兹人的审美观念融合起来,完成了本土化改造,被称为“龟兹风格”,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克孜尔石窟内的菱格形构图壁画。资料图片

以克孜尔石窟壁画为代表的龟兹壁画是中国佛教壁画的起点,在它之后,莫高窟、麦积山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逐一兴建,石窟艺术随着佛教的东传逐渐汉化,在魏晋开凿的早期莫高窟洞窟里,虽然绘画内容已有所改变,但仍然可以看到与龟兹石窟相似的青绿用色。

克孜尔石窟的意义,不仅在于它是佛教历史上一个承前启后的节点,更重要的是,它开启了中国石窟艺术的新模式。

对于今人而言,龟兹石窟是时间的幸存者,既有犍陀罗艺术西来的影子,又有中原汉文化反哺交融的面貌,就像一块海绵,吸收了几大古老文明的养料,吐纳之间,滋养着东西交会的丝绸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