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吉州吉木萨尔县新地乡小分子村聚焦乡村振兴所需、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所能,创新工作思路,探索“以画为媒、以画传情、以画会友、以画赋能”工作法,将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专业优势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动能,为乡村振兴工作注入“新”力量,小分子村也成为知名的“画家村”。
以画为媒:打造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团结凝聚平台
吉木萨尔县紧扣“文化润疆”工作需要,投入1.06亿元建设集创作、展览、交流功能于一体的“画家村”,通过专项政策精准引才,吸引36名疆内外艺术家等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扎根落户。他们以天山风光、北庭文化、乡村生活为创作内核,融合水墨意境与民间刺绣、漆画等非遗技艺,创作《丝路人家》《天山共居图》《丝路华彩》等200余幅反映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作品,让“画家村”成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展示中华文化创造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窗口。
高校艺术专业学生在“画家村”研学写生。
依托“民族团结一家亲”主题创作、非遗技艺研学等活动,三年来吸引12万人次参与,培育本土新阶层艺术人才150余名,推动各族群众在艺术互动中深化“五个认同”。其“艺术+乡村”模式入选自治区文旅融合重点项目,获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成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基地。
以画传情:构建新阶层服务社会长效机制
“画家村”创新建立“工作室开放日”制度,推动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将创作空间转化为民族团结“会客厅”。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发起“民俗共绘”活动,邀请各族群众共同完成《百族同辉》等大型画作,累计促成3000余人次跨民族艺术互动。
游客在新地乡“画家村”美术馆拍照打卡。
小分子美术馆设立“艺术调解室”,新的社会阶层人士以画笔为媒介化解邻里纠纷;开发“线上艺术课堂”,通过短视频平台覆盖各族群众5万余人次,既传递政策信息,又展示乡村发展成果。这种“艺术+服务”模式,让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在与各族群众共同创作中增强情感联结,形成“一幅画凝聚万人心”的统战效应。
以画会友:拓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参政议政路径
“画家村”探索推出“荣誉村民”机制,推动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参与乡村治理,23名艺术家代表担任乡贤参事会成员,参与天山公社、千人河谷露营基地等项目规划,将艺术审美融入乡村建设实践。创新“艺术议事厅”协商模式,在田间地头开展民主协商,为农文旅融合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30余条。
艺术专业学生给老党员画画。
目前,“画家村”建立“政府+乡贤+村民”三方共治机制,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提供技术支持,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手段传递社情民意,不断提升乡村治理决策透明度,充分彰显了统战成员在基层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以画赋能:激发新阶层助力乡村振兴活力
“画家村”推进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将艺术创作与乡村振兴深度融合,实现“民房变客房”,艺术家为村民设计特色民宿200余间,开发《丝路印象》系列文创产品,通过直播带货助农增收超300万元。每年举办的“天山艺术季”吸引游客5万余人次,带动各族群众销售手工艺品、特色美食,直接创造就业岗位200余个。
学生在“画家村”研学绘画。
创新“研学+农文旅”模式,开发《丝路丹青》等研学课程,三年来接待研学学生5000余人次,让各族青少年在协作创作中厚植友谊。在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赋能下,新地乡年旅游收入突破800万元,成为“望得见山、记得住乡愁”的和美乡村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