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骄阳似火,在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的街头巷尾、乡村广场,活力四射的“村BA”“村妈”篮球赛,欢呼声此起彼伏;街头小舞台音乐会等文化活动座无虚席,叫好声连连……从体育赛事到艺术演出,一场场文化活动轮番上演,绽放出花样魅力。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每一个并肩观赛的瞬间、每一次心灵相通的感动,以及品味人间烟火的温暖日常。
文化搭台:以“乐”促融让心与心贴得更近
“叶尔兰,传过来!”“好球!”……
傍晚时分,六十户乡六十户村的篮球场人声鼎沸,村民叶尔兰一个行云流水的上篮动作,瞬间点燃全场氛围。场边围得水泄不通的人群中,有隔壁的邻居,有把锅铲往灶台一搁就匆匆赶来的餐馆老板,还有抱着孩子、脸上洋溢着兴奋笑容的年轻夫妇,欢呼声如潮水般此起彼伏。
“感觉自己像个‘明星’!”叶尔兰抹了把额头的汗,笑得灿烂。这场被大家亲切称为“村妈”的篮球赛,规则简单到“只要不把球抱回家就不算犯规”;辣椒队、柿子队、牛牛队……队员们来自各行各业、不同民族,却为了同一个进球目标,在球场上尽情拼抢。
图为高新区(新市区)“村妈”篮球赛现场,队员在拼抢上篮。
“以前晚上都是在家待着,现在天天一起打球,身体棒了,心也近了!”村民艾克拜尔·吉力力的感慨,道出了大家的心声。如今,连续两年火爆“出圈”的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村妈”篮球赛,已成为大家最喜欢的、最接地气的活动,篮球场、足球场、乒乓球台成为“连心桥”,各族群众在跑跳拼抢中,都成了“自家人”。
球场的喧嚣还未褪尽,温润的旋律已在街角漫开。“在那遥远的地方,有位好姑娘……”在海岛与浪文化创意产业园,烤包子的香气混合着悠扬的琴声,市民张伟左手捏着烫嘴的烤包子,右手跟着节奏轻轻敲着大腿,惬意得很。他说:“这就是咱乌鲁木齐的夜晚,有滋有味、‘松弛感’拉满!”
图为高新区(新市区)海岛与浪美好生活创业园现场,乐队歌手正在演唱歌曲。
自去年以来,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已举办各类群众性文体活动500余场次,惠及各族群众超20万人次,真正实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亮点、季季有高潮”。其中,策划推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音乐会特色品牌活动,通过56架钢琴齐奏、管弦与合唱交融等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活动载体,连续两年让各族群众在音乐中感受“有形”的文化魅力,以沉浸式艺术体验引发“有感”的精神共鸣,以富有感染力的艺术表达实现“有效”的价值传递,让文化传承成为精神沃土,让群众在共享文化盛宴的过程中,真正成为中华文化的守护者、传承者与传播者。
“八进+”深化:以“融”聚力让团结之花处处绽放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更广泛、更深度的社会参与。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八进”为抓手,把文化融合融入基层治理、校园教育、产业发展等方方面面,让各民族在文化上共赏、经济上共荣、心灵上共鸣。
“尝尝我做的抓饭!”“来块我烤的馕!”临近中午,天津路街道鸿阳社区阳光之尚小区的石榴籽小广场上,飘起了百家饭的菜香。83岁的李菊勤尝了一口邻居端来的抓饭,笑眯眯地说:“真好吃!节目也好看,咱这大家庭,暖心!”
图为高新区(新市区)鸿阳社区百家宴活动现场,居民在品尝美食。
这场“以家宴之名,品百家烟火”的邻里聚会,摆满了各族居民自发带来的60多道拿手菜。台上自编自演的歌舞传递喜悦,台下围坐分享美食、唠着家常。“我们小区生活着9个民族,大家门对门、户对户,有事一起商量,有困难相互帮助,就像一个大家庭。”居民帕尔哈提·哈斯木指着小区门口金灿灿的“民族团结大院”牌匾自豪地说。
鸿阳社区党委书记戴靓说:“阳光之尚小区是民族团结大院,鸿阳社区是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我们定期举办百家宴、全家福等活动,这些活动就像温润的‘黏合剂’,把邻里情越粘越紧,把团结氛围越酿越浓。”
在高新区(新市区)三工社区东风里工作室,乌鲁木齐市雕版拓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甄岐国正带着孩子们学习雕版拓印。
另一边,三工社区东风里工作室,木槌敲打宣纸的“噗噗”声混着淡淡的墨香,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甄岐国正带着孩子们拓印“国潮哪吒”书签,宣纸上渐显的纹路引来阵阵惊叹。旁边的展架上,“节气明信片”“新疆通关文牒”等文创产品琳琅满目,藏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巧思。
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以增强文化认同为目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引导各族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在亲身体验中深化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让传承弘扬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高新区(新市区)长春中路街道万盛社区“石榴籽”服务站,居民正在排练节目。
“秦腔唱起来,舞蹈跳起来!”在长春中路街道万盛社区石榴籽服务站,居民王琰刚跳完一段新疆舞,拉着邻居的手笑得开怀:“天热了不爱出门,这儿有空调、有伙伴,邻里关系反倒更热乎了!”
“从‘够不着’到‘家门口’。”如今,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25个优化升级的社区石榴籽服务站聚焦养老托幼、医疗家政等八大功能,年均服务5万人次。四平路社区“银发课堂”惠及1200名老人,宁波街社区“带娃驿站”帮助双职工解了燃眉之急。这些“小空间”释放的大温暖,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变成日常。
文化的融合不只在社区里,还在产业中。“一日三口,红润在手……”在全国首期中华民族体验馆新疆展区,讲解员尼格尔·买买提举起石榴补血糖浆,向游客讲起了背后的故事:“这方子源自维吾尔医药典籍,现在用现代科技提取,成了全国各族朋友的‘养生宝’。”
文体活动的热情、邻里分享的温暖、传统技艺的魅力、产业融合的智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便在这点点滴滴的文化浸润与生活交融中,生长出犹如年轮般的“同心圆”。这圆心,是各族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这半径,是文化凝聚起的磅礴力量——它正推动着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在建设美丽新疆、共圆祖国梦想的征程上,步履铿锵,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