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简称高新区(新市区))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将民族工作与基层治理数字化深度融合,通过“智高新”平台赋能、综治中心聚力、社区实践站扎根,探索出一条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新路径。
数字赋能:织密民族事务“智慧服务网”
高新区(新市区)牢牢扭住统战工作责任制这个“牛鼻子”,压紧压实各级党委(党组)主体责任,切实加强系统谋划、统筹推进,打破人社、民政、建设等12个部门的数据壁垒,构建起覆盖172个社区各族居民的“云服务网络”,进一步提升了大统战工作格局效能,为做好新时代党的统战工作提供了数字化支撑。
“以前找清洁服务得在好几个家政公司来回跑,现在点开‘智高新’填写信息,一会就有公司接单了!”天津路社区居民看着手机上的订单,难掩笑意。这个由不同民族居民共同点赞的“指尖服务”,正是高新区(新市区)以数字化打破壁垒、促进共融的生动注脚。
在高新区(新市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接待大厅,工作人员正在向市民提供法律援助。
作为服务各族群众的“数字纽带”,“智高新”平台深度整合房屋、人口、市场主体三大基础数据库。平台设置的社区服务功能,让各族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均等化服务。效率提升的背后,是数据共享的“化学反应”。平台汇聚全量人口、地理信息等数据,优化整合社区服务流程,实现区、乡(街)、村(社)三级数据互通,各族群众的“等待焦虑”变成了“即办喜悦”。更具深意的是平台对“共建共治”的激活。“积分商城”里,各族群众通过“有事您说”“随手拍”上传风险隐患、环境问题等获得积分,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这种全民参与的治理格局,让各民族和衷共济、社会和谐发展的底色愈发鲜亮。
资源聚合:构建民族事务“共治枢纽港”
“没想到纠纷,在这儿一趟就解决了!”近日,在高新区(新市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商户王先生因供货问题与合作伙伴产生争执,在与调解队队员沟通交流中达成和解协议。这个集多元力量于一体的“解忧枢纽”,正成为化解矛盾、促进交融的关键平台。
高新区(新市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春风化雨”调解室成功调解纠纷问题。
今年以来,高新区(新市区)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体化运行,实现各族群众诉求“最多跑一地”。中心整合法院、公安、人社等26个部门力量,设置26个综合服务窗口、15个特色调解室,其中“法律援助调解队”由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6个民族的调解员组成,用“双语”沟通、依法依规化解纠纷;“民意畅聊室”区委四套班子领导定期坐班,加强与各族群众互动,直面诉求,协调解决各族群众生产生活难题、提供政策解读,为高新区(新市区)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中心自6月16日起运行以来,受理各族群众诉求717件,办结率98%。综治中心墙面上的锦旗见证:当治理资源向“共融”聚焦,群众的获得感便会向“同心”汇聚。
基层深耕:培育民族事务“共融细胞群”
社区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第一现场”。如何让“互嵌式”生活更暖心?高新区(新市区)的答案藏在万家烟火气里。
在长春路街道长春北路社区“枫景”实践站,司法所工作人正在调解邻里纠纷。
长春中路街道长春北路社区是个老旧小区,房顶漏水、供暖不足等问题曾让各族居民犯愁。社区依托“五方议事会”(社区党支部、物业、各族居民代表、业委会、辖区单位),把小桌搬到居民楼前,各族居民围坐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商量解决方案,展现了协商议事带来的共融力量。而在社区创新开展的“枫景”实践站,更成为“暖心坐标”。法官、检察官、律师组成的专业队伍,搭配13支各族党员群众“志愿服务队”,既调解邻里纠纷,也提供政策咨询,更有志愿服务队解决各族居民家中的急、难事。工作室在开设的“民族政策小课堂”中,用漫画、短视频等方式生动地讲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五方议事”的共识凝聚,“志愿服务队”的互助暖情,社区实践站正将“互嵌式社会结构”细化为“门对门”的问候、“手拉手”的帮扶。在这里,各族群众共商社区事、共解生活难、共庆传统节,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柴米油盐、邻里互助中自然生长。
高新区(新市区)从“智高新”平台的“指尖共融”,到综治中心的“枢纽共治”,再到社区实践站的“细胞共育”,以“智治”为钥,打开了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的新路径。在这片热土上,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相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扎根于社会治理的沃土,在共建共治共享中凝聚起磅礴力量,绽放出璀璨的共融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