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年来,旅游业已成为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纽带和重要载体。丝路同心圆特别推出“旅游促‘三交’”专栏,和大家一起分享各地“以文塑旅、以旅促融”新做法、新变化、新发展。
近年来,阿勒泰地区充分发挥文旅深度融合的独特优势,不断推动旅游业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民族文化认同以及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有力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
高质量发展夯实民族交融基础
阿勒泰地区从战略高度谋划旅游业发展,先后制定了《阿勒泰地区全域旅游发展规划》《阿勒泰地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阿勒泰地区冰雪旅游业发展规划》等14项规划。通过整合资源,构建了一个集休闲观光、冰雪运动、民俗文化、乡村体验等多种业态于一体的现代化旅游产业体系。借助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支撑。
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俗文化旅游优选点——布尔津县禾木村。
2024年,阿勒泰地区旅游业成绩斐然,共接待游客4019.73万人次,同比增长27.59%。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带动了交通、电网、通信、物流等基础设施的全面改善,还推动了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事业的进步,优化了公共服务资源的配置,进一步夯实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基础。
文化赋能厚植民族交融根基
在文化建设方面,阿勒泰地区成果丰硕。创编了红色舞剧《可可托海的记忆》、电视动漫剧《雪怪阿乐的冬天》、歌舞剧《雪都之声》等一系列文艺精品剧目。迷你剧《我的阿勒泰》、电影《小马鞭》等也深受观众喜爱,反响热烈。
迷你剧《我的阿勒泰》。
同时,阿勒泰地区精心开发了12个方面共45条文化旅游线路,这些举措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能够充分感受文化魅力,在赏析文化时,也能拥有更好的旅游体验。各族群众在共享文化盛宴的过程中,实现了广泛的交往交流交融,深刻领悟中华文化,增进文化认同。
此外,阿勒泰地区积极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四季村晚”“双百”等群众性文化活动,累计举办1800余场次,参与人次达380万余人。通过文旅平台,促进了各族群众心灵相通,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创新发展激发民族交融活力
阿勒泰地区在旅游发展中,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贯穿于景区建设、线路规划、展陈展示、讲解体验、宣传推广等各个环节。深入挖掘可可托海三号矿坑、中苏航运纪念馆、通天洞遗址等旅游景区所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使这些景区成为展示阿勒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果的重要窗口。
全国各地的游客在阿勒泰市将军山滑雪畅享“夕阳派对”。
2024年,阿勒泰地区旅游交流活动频繁。开行“吉泰号”旅游援疆专列4列、包机9架次,“龙泰号”旅游援疆专列1列、包机5架次。打造了阿勒泰地区各民族交流“会客厅”品牌,并组织34批自驾游客开展中哈跨境旅游,吉木乃口岸进出境人数高达10万余人次。
此外,阿勒泰地区还积极打造特色运动品牌,推出青少年“骑马滑雪踢足球”运动品牌,将古老皮毛滑雪、传统特色马文化和雪地足球等融入体育教学,有力推动了青少年“筑基”工程的开展。同时,举办《我的阿勒泰》作品分享会、新疆“群众村晚”阿勒泰地区分会场活动等,以丰富多样的活动为载体,助力各族群众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实现全方位嵌入。
地区特色引领共赴现代化征程
阿勒泰地区依托自身深厚的民俗底蕴、秀丽的自然景色以及丰富的农牧渔休闲体验资源,积极鼓励农牧民开办民宿、农家乐、牧家乐。游客在这里不仅可以领略“蓝天白云大草原”“烤肉奶酒毡房子”的独特风情,还能促进乡村环境美化和乡风文明建设。这一系列举措推动了乡村经济发展,帮助群众增收致富,使美丽乡村成为阿勒泰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
截至目前,已有5000余名农牧民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近就地就业,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在地区特色产业的带动下,阿勒泰地区正引领各族人民共同迈向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