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年来,旅游业已成为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纽带和重要载体。4月8日,2025年自治区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广推进活动在库车市举办,活动分享了2024年全区各地旅游促“三交”工作经验、典型案例等。“丝路同心圆”近期将在“旅游促‘三交’”专栏,和大家一起分享这些“以文塑旅、以旅促融”新做法、新变化、新发展。
近年来,喀什市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以喀什古城为平台,深入推进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让旅游高质量发展成为推进各民族互嵌发展、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进“五个认同”的重要载体。
以旅为媒,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积极探索旅游促“三交”新模式。借助国家民委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试点项目、自治区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项目两个平台,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与精品旅游路线有机结合,进一步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探索各地游客与各族群众深度交融新模式。
落实政策保障推动互嵌式新发展。探索构建景区“七位一体”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联盟,依法规范街道、景区、社区、居民、商铺、创客、游客7方主体责任与权利,积极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打造民族团结一条街6条,不断增进各族群众“五个认同”。古城景区及周边现有各民族商户5400余家,有效构建了多元化经营结构。
凸显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新局面。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为抓手,构建起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服务齐推、创建共谋的大创建工作格局,强化实施民族团结进步“细胞工程”微创建活动,积极培育地区级以上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14人,选树民族团结“好商铺”“好家庭”“好居民”等微单元2200余个,涌现了“沐色”、“石榴花”等一批经营店主民族团结感人事迹,形成了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新局面。2023年,喀什古城荣获文旅部“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十大案例”和“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景区”。
以文铸魂,赋能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以文艺作品增强文化认同。喀什古城探索“点状演出+沉浸互动”文艺演出新模式,让游客沉浸式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促进各民族深度交往交流。升级景区文艺展演,改版开城仪式并新增传统舞狮、咏春拳、英歌舞表演等13个演出剧目,让游客在古城不同区域都能邂逅精彩的文化表演。引入大型沉浸式演艺主题剧目《心动喀什》《遇见喀什》,创造性将历史与现代相融合,生动展现西安与喀什两座古丝路沿线城市的文化与繁华,以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盛大场景。
将中华文化符号融入空间肌理。在景区街巷、打卡点嵌入长城、中国结等中华文化符号,让各族游客和居民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中华文化魅力。在古城改造过程中,坚持修旧如旧,做好中华传统建筑的保护传承。经过改造的古城,完整存续了巴扎商贸肌理、民俗生活场景与土陶非遗技艺,构建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体系,生动诠释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特质。
跨区域联动拓展文化辐射。联合援疆省市举办“星空音乐节”“英歌舞演出”“无人机表演秀”“江门小醒狮”等文化交流活动,为喀什古城注入新的文化内涵,各类活动期间接待游客达180万人次,线上线下参与人数达千万人次。央视大型美食文旅节目《三餐四季》第二季节目组在喀什拍摄并播出,旅游发展的第一部定制城市电影《巴扎喜事》在喀什开机拍摄,为国内外游客了解真实美丽的新疆提供了新的窗口。
以旅游经济为牵引,激活旅游促“三交”内生动力
服务提质,擦亮旅游品牌。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开展从业人员培训,景区提供免费饮水、充电、存包等10余项便民服务,为游客提供优质游览体验,不断增强喀什古城旅游吸引力。2024年接待游客2349.3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80.05亿元,有力带动了当地各族群众就业创业、增收致富。喀什市获评“中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强县”和“中国文化百强县”称号。
智慧治理,护航文旅产业可持续发展。持续提升景区道路、电力、亮化、绿化、公厕等基础设施,编制景区行政地图、手绘地图、电子地图,制作电子导览二维码180个,多元化导览方式提升了游览的便捷性和游客的体验感。
“游客变创客”,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喀什市的和谐稳定与发展活力吸引了全国980多名创客扎根古城,“游客变创客”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趋势。民宿街“巴格其巷”成为多民族共居社区,居民和游客共同庆祝中华传统节日、分享各地美食,构建了多元包容、和谐共生的生活家园。
未来,喀什市将继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持续推进古城保护与发展,让各族群众在文体旅互动中加深了解、增进情谊,像石榴籽一样紧密团结在一起,共同谱写中华民族团结繁荣的喀什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