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年来,旅游业已成为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纽带和重要载体。4月8日,2025年自治区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广推进活动在库车市举办,活动分享了2024年全区各地旅游促“三交”工作经验、典型案例等。“丝路同心圆”近期将在“旅游促‘三交’”专栏,和大家一起分享这些“以文塑旅、以旅促融”新做法、新变化、新发展。
近年来,伊犁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锚定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目标定位,深入挖掘整理伊犁州历史文化资源,以旅游为媒介,以文化为内容,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共识,丰富交往交流交融模式
“西陲名镇”惠远古城。
深入挖掘整理各民族交往交流历史事实,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成功培育格登碑、锡伯古城等一批展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旅游景区和文化场馆,以文物实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脉络。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融入景区、场馆游览解说,生动讲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实,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打造“红色国门”霍尔果斯、“西陲名镇”惠远古城等品牌,让各族群众通过旅游沉浸式感悟中华文化的魅力。承接“春雨工程”系列活动19场次,举办“江苏西藏伊犁三地青少年阅见伊犁”等文化交流活动,对接新华网《我为家乡上大分》等综艺节目和直播活动宣传伊犁,以“交互式”宣传推介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增进文化认同。
以文旅品牌创建为重点,构建交往交流交融载体
六星街音乐庭院。
通过文旅融合发展,打造特色文旅品牌,进一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2023年喀赞其景区被评为旅游促进交往交流交融全国十佳案例;2024年六星街景区被评定为全疆十大旅游促进民族交往交流典型案例、六星街社区党支部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八卦城景区、惠远古城景区被评为旅游促“三交”示范景区、锡伯古城景区被评为旅游促“三交”民俗文化优选点。各族群众依托包含景区、街区等120余个国家级、自治区级文旅品牌实现就业创业、增收致富。2024年伊犁州累计接待国内游客8445.04万人次,旅游消费达705.66亿元。文旅产业不仅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主要载体,也成为国内外游客了解伊犁、了解新疆的窗口。
以文旅新业态为引领,打造交往交流交融新场景
文艺作品原创歌舞剧《天山问渠》。
充分运用非遗资源,建立非遗传承点11个,传习所7个,非遗展馆和展厅21个,将非遗产品纳入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伊犁河流域多民族非遗主题之旅”入选全国非遗特色旅游线路,伊宁市六星街成功创建为全疆首个国家级非遗景区。深入挖掘六星街、喀赞其景区历史建筑、民俗技艺,构建以旅促荣、旅居共享的融合发展新路径。创排《天山问渠》《解忧公主》《四季伊犁》等一批优秀文艺作品,2024年举办天马文化旅游节等系列文旅活动750场次,开展各类惠民演出1560场次,参与群众超过300万人次。推出喀赞其开街迎宾仪式、锡伯古城民俗活动,培育了那拉提乐队等演艺团体,打造伊犁“歌舞之乡”“音乐之城”文化名片。
以各族群众为主体,培育交往交流交融主力军
喀赞其民俗旅游区上演《迎客舞》。
通过文旅产业创新构建各民族共同富裕长效机制,以“产业+就业”双轮驱动实现民族交融与经济增收双促进。依托伊犁马资源,探索“牧民+合作社+企业化运营”发展模式,打造森林骑行、骑乘体验、徒步穿越等系列产品,在丰富各族游客旅游体验的同时,加强交往交流。打造“名优农品·伊犁礼物”品牌60项,发展带动专业合作社69家,吸纳社员超3000户,形成乡村旅游集聚区33个,旅游业直接带动就业超10万人,当地群众人均增收1.85万元。通过文旅产业升级,伊犁成功实现游客向创客转化,持续吸引疆外游客深度参与当地文旅项目建设。
经过多年努力,伊犁州逐步将文旅产业打造成促进民族团结的惠民产业、富民产业,持续增强各族群众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中的参与感、获得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