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以文塑旅、以旅促融。如今,旅游业已成为促进“三交”的桥梁纽带和重要载体,促进各族群众相互了解、增进友谊,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近日,自治区公布了2024年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十大典型案例,以及15家示范景区、20个民俗文化旅游优选点。丝路同心圆特别推出“旅游促‘三交’”专栏,和大家一起分享这些典型案例。
随着春节临近,年味愈发浓厚,各地年货市场和新春市集纷纷开启,人们置办年货的热情愈发高涨。集市在新疆有个更广为人知的说法——巴扎,其在新疆遍布各地,已不仅仅是各民族商品交易场所,更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舞台。时至今日,还吸引了许多游客专程前往,体验赶巴扎的热闹非凡。
坐落于乌鲁木齐市的新疆国际大巴扎,是现今世界规模最大的巴扎,集商贸、娱乐、餐饮等于一体,是新疆旅游业产品的汇集地和展示中心,重现了古丝绸之路的繁华,有“新疆之窗”“中亚之窗”的美称。近年来,伴随着新疆旅游业的发展,新疆国际大巴扎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充分发挥大巴扎“金名片”综合集聚效应和在中亚地区商圈的辐射带动作用,积极打造“民族团结+文旅”的文化交汇圈、共同富裕圈、各民族朋友圈特色品牌,绘就出民族团结的新画卷。
乌鲁木齐大巴扎步行街游人如织,各地游客在此观光、游览、购物。刘新摄
党建引领,凝心聚力挖潜能,打造文化交汇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构建“街道党工委—商圈党委—基层党支部—党员商户”四级组织架构,切实把整个大巴扎内的党员“凝聚”起来、各项事务“统”起来,让企业商户有主心骨、党员群众有归属感,真正打造以党建为引领的各族群众安居乐业的家园。
以文会友,不断增强文旅吸引力。大巴扎设有歌舞演艺、非遗剪纸、手工刺绣、国潮文化、美食等多个主题的互动活动,大大增强了游客的游乐体验,使游客在游、逛、购、赏的同时亲身感受文化魅力,增强了旅游的趣味性,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在春节、端午、中秋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期间,推出不同文化主题的活动来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让各族群众感受其中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激发对中华民族的自豪感和认同感。积极为非遗传承人和文创从业者提供展示和推广产品的平台,促进文旅产业的发展和创新,通过地方民俗文化“破圈”而出,进一步释放大巴扎消费潜力,推动地方文旅产业蓬勃发展。
乌鲁木齐大巴扎景区,游客被各种民族乐器和工艺品所吸引。刘新摄
激活商业模式,让“流量”变“留量”,打造共同富裕圈。通过“政府引导、专业指导、企业参与”的方式,对商户和从业人员进行创业培训,良好的营商环境和政策扶持让大巴扎的商户和周边居民共同受益,仅步行街就为周边居民提供就业岗位500余个。邀请金融机构开设服务点,为创业者降低门槛、增大政策扶持、减免租金、发放小额贷款等,帮助商户解决实际困难。通过打造“创客空间”直播共享间让产品立起来,解决商户销售渠道单一的问题。助力大巴扎开启“不夜城”24小时经济模式,既让游客“流进来”,又让游客“留下来”,平均日客流量达5万余人次,最多时达30万人次。现在大巴扎步行街每天都是热火朝天的贸易场景,各种沉浸式旅游项目、网络直播,吸引着游客和市民来来往往,旅游业的大力发展促进了各民族群众就业创业,带动增收、实现致富。
1月22日,“打起手鼓舞起龙”乌鲁木齐社火迎新春活动启动仪式暨天山区分会场联赛在乌鲁木齐大巴扎步行街举办。图为参加社火巡游表演的人员手举新春剪纸作品进行巡游。刘新摄
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融入日常中,共建手足相亲朋友圈。建立“大巴扎之家”网络平台,及时向商户、游客推送政策资讯、生活服务等各类信息,搭建起一座民族团结的连心桥。围绕“我们的节日”“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等多个主题,广泛开展邻里节、百家宴、寻找“56颗石榴籽”等活动,各族游客在交往交流交融中不断增进感情,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扎根心灵深处。在这里,各族商户间相亲相爱、互帮互助的感人故事数不胜数,打造了各族群众亲如一家的“朋友圈”。2024大众点评“必玩榜”5月25日全新发布,新疆国际大巴扎等10个游玩地榜上有名,这是各地各族群众对新疆国际大巴扎共建文旅深度融合“朋友圈”的认可。
下一步,新疆国际大巴扎将继续推进文旅融合,用文化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旅游品位,用旅游推动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使文旅融合的范围更广、层次更深、水平更高。
供稿:乌鲁木齐市委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