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深调研、挖亮点、促交流。为进一步挖掘推广基层统战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推动交流互鉴,1月15日,“丝路同心圆·基层行”第三站走进阿克苏市、库车市、拜城县、温宿县、柯坪县,深入基层一线,进行深度采访报道。采访成果将以“图文+短视频”形式,在自治区党委统战部“一刊一网一号”宣传平台刊发。敬请关注!
近年来,自治区党委统战部驻柯坪县阿热阿依玛克村工作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发挥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集力量的政治优势,联合阿热阿依玛克村“两委”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创新打造全疆首个村级中华民族共同体“四基地一园区”品牌,民族团结与乡村振兴、基层治理融合发展,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唱响“感恩奋进跟党走、和美乡村展新颜”的主旋律。
凝心铸魂
在润物无声中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笔墨纸砚、琴棋书画整齐摆放在阿热阿依玛克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里。喇小飞摄
建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以周一升国旗、农牧民夜校、法治大讲堂为载体,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条例》等,广泛开展沉浸式宣传教育,推动“四个与共”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入脑入心。讲好新时代民族团结好故事,大力宣传“自治区岗位学雷锋标兵”孜来汗·沙拉木先进事迹,用民族团结进步“正能量”影响带动农牧民群众。打造农牧民手工艺展厅、柯坪非遗传习展销中心,让各族干部群众在笔墨纸砚、琴棋书画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加深理解、感悟魅力、增进认同,铸牢中国心、中华魂。累计接待各族干部群众参观学习300余场次。
科学施教
在比学赶超中提升国通语水平
村民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培训基地学习。喇小飞摄
打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培训基地,让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日常化、生活化、家庭化。选配两名驻村工作队员作为专职教师,分层次开展教育培训,配备多媒体教学一体机等设施,采用中华职教社设计开发的“农牧民学国家通用语言”点读教材等优质数字产品,让农牧民群众学习国通语更加便捷高效。目前,26名村“两委”班子成员、农牧民小组长熟练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村75%的中青年农牧民实现国通语基本交流无障碍,有力增进各族群众“五个认同”。
固本强基
在培育新人中厚植民族团结根基
阿热阿依玛克村打造的青少年书屋和红色影院。喇小飞摄
打造青少年书屋和红色影院,充分发挥育人效能,广泛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用红色文化培塑青少年深厚的爱国情感。定期邀请相关行业代表,围绕青少年群体喜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科学常识、法律法规、历史典故等主题,开展专题授课,丰富青少年课余文化生活。开办假期“石榴籽”课堂,常态化开展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举办红色图书展、经典诗歌诵读会、“我的家乡十年变化”等活动80余场次,吸引本地及周边青少年2000余人次参加。开展“逐梦青春勇担当、感恩家国做栋梁”视频云交流,组织村里高中学生参与秦皇岛市昌黎县汇文中学学生成人礼,手拉手结下深厚民族团结情谊,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于各族青少年心灵深处。
强村富民
在乡村振兴中推动群众走向现代化
阿热阿依玛克村柯坪羊养殖基地里的羊膘肥体壮,圈舍干净整洁。喇小飞摄
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强化乡村产业增收举措,投资290万元建设柯坪羊养殖基地,让“民族团结+乡村振兴”成果惠及全体农牧民。聚焦县域“六大特色”设施产业,采取“4+”(党支部+养殖基地+农户+市场)产业带动模式,产业示范基地存栏具有国家地理标识的“柯坪羊”种羊和育肥羊1000余只,2024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0万元,累计为17名脱贫户提供就业岗位,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万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成果正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大力推进和美乡村建设,办好“一老一小”等民生实事,打造百亩果园示范地,促进农牧民多渠道增收致富。
守望相助
在同心善治中深化交往交流交融
新建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园为村民休闲娱乐提供了好去处。喇小飞摄
投资350万元建成集影视广场、文化长廊、运动健身、休闲公园于一体的文化润疆阵地——中华民族共同体园,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湖州市长兴县煤山镇东风村与阿热阿依玛克村结成民族团结乡村振兴共建村,围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深入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览展播传习活动,多层次多维度加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四梁八柱”。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园+“夜经济”,开展夜食、夜购、夜游等活动,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各族群众亲身感受到中国式现代化带来的美好幸福生活。
防范风险
在强化基层基础中提升依法治理水平
坚持学习运用“枫桥经验”,综合运用法律、政策、行政、教育和协商方式化解矛盾纠纷,帮助各族群众排忧解难。加强对农牧民普法教育,开展村干部政策法规学习培训,不断提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处理民族事务的能力和水平。探索推进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运用积分制管理,提高村民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村规民约”新标尺,建立维权帮困、突发事件处理等长效机制,让农牧民群众感受到社会公平正义。截至目前,共举办《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等法规培训100余场次,惠及各族群众50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