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进一步挖掘推广各地统战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推动交流互鉴,“丝路同心圆”微信公众号开设了“丝路同心圆·基层行”专栏,第二站去了巴州部分县市进行采访报道,以“图文+短视频”形式,展示了基层统战工作中的特色亮点。即日起,推出“经验篇”,敬请关注!
近年来,博湖县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依托全域文旅资源,加强顶层设计和内涵赋能,拓宽旅游空间,创设文旅活动,融合多元业态,让各族群众在旅游中交流互动、互嵌共融。
完善体制机制,全域构建旅游促“三交”工作格局。建立“三项计划”协调机制,制定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实施方案等,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旅游发展全过程。实施价值引领、骨干培训、规范讲解词、特色优势资源开发利用、试点示范“五项行动”,组织相关人员赴内蒙古、甘肃、河北、海南、陕西等省份实地考察,拓宽视野、凝聚共识。打造博湖县景区、乡村连片发展实验区,推动文旅产业由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由单一业态向综合产业转变,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注重文化赋能,着力深化旅游促“三交”内涵。结合博斯腾湖5A级景区影响力,延伸打造“西游文化”系列精品旅游路线,建成大河口景区、博湖中华文化示范园、百信休闲公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等示范点3个,搭建各族群众广泛交往交流交融平台。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宣传,在大河口景区内打造博湖县旅游促“三交”文化长廊,以讲解和投放公益宣传片等形式,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注重将中华文化内涵、中华民族精神融入城乡风貌改造、景区景点建筑和宣传推广,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在润物细无声中促进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凝铸中国心、中华魂。
拓展旅游空间,全面搭建旅游促“三交”平台。推进博湖县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项目、博物馆建设项目、西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交流中心、西海文化乐园等项目建设。打造一批具有标志性、引领性的旅游项目,培育新的打卡点。推进“文化+旅游”“绿色工业+旅游”“体育休闲+旅游”等进程,丰富“风景观光、沙漠探险、冬季冰雪、体验民俗”等旅游项目。完善旅游产业设施和旅游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提升“吃住行游购娱”旅游核心要素,累计投入20亿元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吸引更多游客来疆旅游,了解新疆、爱上新疆、投资新疆。
创设文旅活动,不断丰富旅游促“三交”载体。坚持以文兴旅、以旅彰文,打造和培育特色品牌文体活动。围绕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引入灯光秀、舞狮表演、打铁花、舞火龙等特色文艺表演,组织开展百姓春晚、社火展演等文化惠民活动。以传承非遗文化为媒,运用“非遗+节庆”“非遗+旅游”“非遗+演艺”等模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举办采摘节、赏花节、美食节等乡村节会活动,打响乡村旅游品牌,形成人缘相亲、民俗相近、经济相融、文化相近的良好关系。
聚焦多元业态融合,全民共享旅游促“三交”实践成果。推进旅游商品研发工作,将中华文化元素体现在旅游产品中,提升博湖旅游文化底蕴。编写“博湖湖鲜”系列特色菜品目录,打造“美味博湖”名片,提升旅游吸引力。引导各族群众投入到景区的各项经营活动中,实现“在景区有一个经营点、在农村有一个生产点、在县城有一个生活点”的生产模式。依托开都河生态文化旅游景区夜间经济载体,扩展夜间文化旅游业态,延长旅游产业链,拉动夜间旅游消费,助推“绿水青山”更快向“金山银山”转化,擦亮各族群众美美与共的城市名片。2024年,博湖县累计接待游客551.5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2.3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7.87%、7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