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市:多措并举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来源:克拉玛依市委统战部

克拉玛依市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十届十一次、十二次全会精神,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从传导“籽籽同心”理念、实行“春风化雨”方式、倡导“美美与共”实举、探求“润物无声”效果四方面着手,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传导“籽籽同心”理念

凝聚各族群众团结奋进的精神力量

聚焦“铸牢”主线。组织召开克拉玛依市委十二届十次全会、常委会、统一战线领导小组会等重要会议,及时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梳理重点工作,制定细化措施,抓好贯彻落实。

强化理论学习。邀请自治区民委、新疆师范大学专家学者授课,在机关单位、街道(乡镇)、社区(村)、教育系统、“两新”组织等群体中开展专题培训班,推动各级干部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工作。

加强研究阐释。结合克拉玛依实际,鼓励支持专家学者参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积极探索将理论成果转化为实践成效的新路径。目前已形成《信息化背景下克拉玛依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社区路径探索与实践研究》等专题理论课题研究10余项。

实行“春风化雨”方式

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体系

深化群众教育。推行“群众点单、社区派单、部门接单”的学习新模式,打造“红石榴课堂”“蒲公英讲堂”等特色课堂,培训各族群众18.42万人次,真正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融入日常生活。把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融入景观设计,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公园,在城市主干道、经济街区、社区宣传栏等醒目位置,制作“铸牢”宣传提示牌、景观小品等5万余个。

加大媒体宣传。与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的《环球人物》杂志社合作推出克拉玛依城市特刊。制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短视频和微电影,播放点击量超过10万+。在报纸、电视、新媒体等平台开设“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市建设”专栏,刊播宣传报道1000余条/次。

独山子区文体旅游局创作的全国首部公路题材大型沉浸式红色情景剧《独库天路》。

倡导“美美与共”实举

汇聚中华文化之美浸润各族群众心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润民心。举办“剪纸”主题非遗作品联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第43个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月文艺晚会等铸牢主题活动100余场。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系列主题活动、百日广场暨社区(村)文艺展演等群众性系列活动1800余场,吸引各族居民17.5万余人次参加,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各族群众心田。

群众文化聚人心。创编完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沉浸式剧目《声生不息·文化馆之夜》《博物馆之夜·岁月(第二季)》《独库天路》,吸引3万余名各族群众观看。创作曲艺《多彩新疆美如画》、歌曲《魅力白碱滩》等群众文艺作品,引导各族群众在欣赏文艺作品的过程中不断增强“五个认同”。

特色文化筑同心。开展新疆特种旅游节、达喀尔拉力赛、克拉玛依“油地兵”杯篮球邀请赛等大型文体活动,参与人数2.1万余人次。引进民乐团、杂技团、木卡姆团等群艺组织,开展“文润油城百花迎新”艺术演艺季系列活动10场次,6000余名各族群众观看演出,在深化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克拉玛依市文化润疆主题展演暨第43个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月文艺晚会。

探求“润物无声”效果

搭建各族青少年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桥梁

优化思政课程。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开学第一课”,评选表彰大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课程优秀教学典型案例,确定11个单位为校外“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

坚持以文润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组织开展中华经典诗词比赛、哨埙集体表演、亲子共学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共读经典书籍、共吟唐诗宋词等活动480余场,参与师生9.6万余人。

突出知行合一。举办“怀家乡情·铸牢梦”克拉玛依市融情实践营活动,通过组织各族青少年前往市文博院、市科技馆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研学,使各族青少年深入了解家乡历史文化、感受家乡的独特魅力。开展2024“兵地手拉手”“祖国情·中华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交流活动,组织各族青少年前往北京和石家庄参观学习,通过参加科技探索、名校参观、历史文化体验等活动,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各族学生心灵深处。

克拉玛依市第八小学学生开展“我和我的祖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活动。

供稿:克拉玛依市委统战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