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基层统战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挖掘推广各地统战工作中的好做法好经验,推动交流互鉴,“丝路同心圆”微信公众号开设了“丝路同心圆·基层行”专栏,会同中国新闻社新疆分社组成采访小组,不定期前往县(市、区),深入基层一线,进行深度采访报道。采访成果将以“图文+短视频”形式,在自治区党委统战部“一刊一网一号”宣传平台刊发。敬请关注!
行走在北庭故城遗址博物馆中感受千年前新疆大地上承载着的厚重历史文化、漫步新地乡小分子画家村体验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氛围……8月28日,“丝路同心圆·基层行”采访组来到昌吉州吉木萨尔县,见证文旅“赋能牌”绘就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画卷。
文旅融合构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发展新格局
旅游是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也是各民族相互了解、增进感情的重要渠道。近年来,昌吉州吉木萨尔县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创新工作模式,走出一条文化为魂、旅游为体的“文旅+民族团结”发展之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我们依托北庭故城遗址、车师古道等旅游资源,设计实施了一系列创意独特、参与性强的文旅活动,旨在通过文化的交流展示,增进各民族群众的情感联结与心灵相通。”吉木萨尔县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周艳娥说:“多项文旅活动开展以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文旅在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各族群众旅游需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的作用更加凸显。”
28日下午,采访组一行在北庭故城遗址博物馆偶遇吉木萨尔县北庭镇组织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系列活动。该镇居民在讲解员的解说下对吉木萨尔县的文化有了更深了解,从该县历史变革中了解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各族民众是一个“共同体”的概念。
参观人群中的几位哈萨克族大妈小声交流说:“原来是这样”“原来‘悲田寺’是我国古代设置在寺院之内的社会救济福利机构”“听说过几天县里还要举办几个旅游大活动,到时候我们一起去看看”……
以笔为介绘就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画卷
28日早上,新地乡小分子画家村阳光明媚,正是画家、艺术生与游客采风游览的好天气,美术馆的屋顶上坐满了用画笔“记录”新疆风景与当地民众生活的艺术学院学生。
近年来,新地乡通过“艺术建乡”把乡村转化为艺术空间,将田野山川化为画布舞台,吸引绘画、雕塑、摄影等艺术创作者入村建立工作室,把沉睡的乡村文旅资源转化为发展的资产,助力乡村振兴的同时,也为艺术创作者、游客与当地各族群众营造了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环境,通过旅游中的交往交流交融实现了价值共振、共创、共生。
除日常创作写生外,画家村的艺术创作者和游客也常常前往一间极具乡村特色的“羊圈酒吧”交流沟通。酒吧老板马海亮说:“这里原先是要废弃的羊圈,当时有艺术家建议可以改造成大家来交流休息的地方,后来逐渐成为画家村的一个小地标,每天都能接待三四十名游客。后面还有民宿,这两天有四十多名各民族的学生住在这里采风创作。”
短暂“定居”村中的艺术家、游客与当地各族群众也在流动中增进了彼此间的了解,联系更加紧密,在交往交流交融中探讨增进中华文化认同的路径,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以文为媒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北庭故城遗址博物馆内,汉、唐等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物吸引了大批游客驻足,感受丝绸之路上千年时光中沉淀的风采,在参观游览中了解中华大地上不同文明间彼此影响、交融互鉴的历史。
“近几年博物馆接待了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我们通过文物、历史故事等为切入点,向游客们展示了新疆地区不同文明间交流交往的过程,让他们了解到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阐释故城遗址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地位,同时也是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见证。”北庭故城遗址博物馆讲解员余红说。
许多游客表示,通过实地参观,他们真切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了民族自豪感。
饱经风霜的历史遗迹诉说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渊源,让游客们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润物细无声”地深入人心。